扬州从来不缺花,从诗词中的姹紫嫣红,到四季轮回中的竞相斗艳,扬州的花朵,总是恰如其分地点缀着这座城市。
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是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3年2月至3月,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平台相继聚焦扬州通草花,让“95后”非遗传承人王蕴玉的名字迅速火遍全网,“扬州通草花”也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特写节目中,12分钟时长的视频讲述“通草花女孩”王蕴玉的学艺故事,让大家纷纷感慨:扬州非遗后继有人。
(资料图)
王蕴玉
“凡人”小传
1997年出生,师从通草花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戴春富,学艺10余年,2020年被评定为“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邗江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就职于扬州博物馆,2019年2月作为江苏省非遗艺术代表团成员,远赴荷兰参加非遗文化展示交流活动。荣获2019年度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凡人”自述
莫问前程几许,只顾风雨兼程。
11岁初识通草花
师从省级非遗传承人戴春富
通草是一味中药材,通草花便是以通草的茎环切薄片制作,质地柔和、形态逼真,能保存很长时间,被誉为“永不凋零的花”。
11岁时的王蕴玉,怀着一份好奇,开始接触、了解通草花。“第一次接触通草花,我就对这门技艺非常感兴趣。”王蕴玉说,小时候阅读《红楼梦》,在“元妃省亲”这一回读到大观园里用的就是通草花。当元妃进大观园时,下舆乘舟,水路所见两岸景色,花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但元妃省亲的季节正值冬末,大观园内怎么会春意盎然呢。书中如此解释说,“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正因为这一段短短的描述,让王蕴玉第一次知道了通草花的存在。后来,在父亲的推荐下,王蕴玉开始跟随通草花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戴春富学艺,从此,与通草花结下不解之缘。
“刚开始其实没有系统学习,只是每天放学之后去师父家里玩一个小时左右,看着师父做花。时间一长,自己的兴趣越来越浓,想要学习制作通草花的愿望也更加强烈。”王蕴玉说,她从小就是个“坐得住”的孩子,对于各类手工制作也非常感兴趣,所以学习制作通草花的这段经历,在她看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等到了十五六岁,心性逐渐定下来,王蕴玉就系统地跟随师父学习通草花的制作技巧。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师父门下都只有她一个徒弟,放眼当时整个扬州,学习、传承通草花技艺的人也屈指可数。
“当时来学习的人不少,但很多人学了三五天就走了。师父看我年纪小,也觉得我是一时兴起,就对我说‘你来我就教’。一开始我可能只是出于兴趣,但随着时间增长,对这门传统技艺越发热爱,渐渐萌生出使命感,不希望这门技艺失传。直到坚持了两三年后,师父才承认我是他徒弟。”
王蕴玉现场制作通草花
应用到配饰上
让通草花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通草花在中国有上千年历史,始于北宋,光大于明代。到了清代,人们对它的宠爱达到了顶峰,主要是因为它从普通艺术品一跃成为人们头上的饰品,风行一时。
清朝嘉庆年开始,满清皇宫里的皇后嫔妃、公主格格纷纷以头插通草花为时尚,这种风气渐渐刮向民间,女性们都以戴通草花为荣。新中国成立以后,扬州通草花艺人在技艺上进行创新,更是将通草花带到了世界舞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技艺繁复的通草花一度被冷落。
王蕴玉说,通草花制作工艺复杂、操作难度高。以菊花为例,一朵菊花需捏揉剪粘上百个花瓣,每个花瓣都要形状大致相同,又要各有姿态,且每片花瓣都不能有捏痕。花叶则要先雕制模具,再用通草进行压制。在制作的时候,对于通草吸水程度的掌握,也是一大难关,水分不够,通草容易捏碎;水分过多,花瓣则不易成型。形状制成之后还需要进行染色,每一层花瓣的晕染都需要恰到好处,才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我刚开始学的时候就发现,购买通草花作品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他们通常以收藏为主。”学了四五年之后,王蕴玉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她喜欢穿“仙气飘飘”的汉服,经常自己制作通草花头饰进行搭配,而每次佩戴这些足以乱真的通草花,都会惹得大家好生羡慕,“之前我们更多的是做通草花盆景或者摆件,后来我就和师父商量,是不是可以把通草花制作应用到配饰上,让通草花能够重新回到生活里,也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通草花。”这一想法,得到了师父认可。
通草花发簪、通草花胸针、通草花耳环、通草花戒指、通草花项链……这些对于女孩子而言再平常不过的饰品,因为有了非遗技艺通草花的加入,变得特殊起来。“和以前大的作品相比,这些小玩意不仅价格更低,而且还融入到了生活中,能够得到更多年轻人的认可。”为了推广通草花,王蕴玉设计了通草花材料包,包含制作一件通草花作品所需要的全部材料,她还在微博、抖音上传相关作品和制作教程。“这些年我往全国各地都寄过通草花的快递,成品和材料包都有,远的还寄到了国外,他们都是通过网络了解到我、了解到通草花的,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
王蕴玉带着通草花走进校园
王蕴玉+通草花
央媒报道让他们火出圈
近年来,在传统手工艺人的不断努力下,通草花逐渐迸发出新的活力,年轻的王蕴玉也带着这项非遗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2019年2月,王蕴玉作为江苏省非遗艺术代表团成员,远赴荷兰参加非遗文化展示交流活动,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通草花的魅力。
2020年5月,一场名为“一捻芳华”的通草花作品展在扬州博物馆现代艺术馆开展,王蕴玉和师父戴春富的作品也一并展出,“花”开满园,集中展示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的保护成果。
年轻的女孩、古老的非遗,二者相遇,总会擦出别样的火花。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王蕴玉逐渐在网络上收获了不少赞美的声音。2022年,“观心馆长”抖音号发布了关于王蕴玉和通草花的一条视频,点赞量达到了84万。渐渐地,有更多的媒体平台找到王蕴玉。2022年12月,“大米video”在微博平台发布王蕴玉和通草花的视频,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023年2月,让王蕴玉和通草花“爆火”的是央媒的关注。首先是“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相继发布相关推文,配发“大米video”的视频,并介绍了王蕴玉的从业经历和通草花的制作技艺,王蕴玉与通草花的组合,火速冲上微博热搜榜。
2023年2月,拥有千万粉丝的博主“江寻千(九月)”发布王蕴玉制作通草花的视频,该视频仅在抖音平台点赞量就超过了218万。视频中谈到通草花传承的困境,在提到戴春富和王蕴玉时,说道:“幸好还有固执的手艺人,依然笃爱。”王蕴玉的抖音账号也因为这条爆火的视频增加了三四万的粉丝量。
2023年3月,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特写栏目聚焦扬州,用12分钟的时间讲述王蕴玉与通草花的故事,让这个“95后”女孩和扬州通草花彻底火出圈。
“有朋友开玩笑说我是‘网红’,我想说的是,我学习通草花这项技艺,天然地承担起推广这项非遗技艺的使命。所以应该说,真正的‘网红’是通草花。”王蕴玉如今在扬州博物馆工作,依托博物馆的各项社教活动以及进校园、进社区的交流体验活动,通草花也走进了更多孩子的生活里。
不断扩展思路
让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
“手艺易学难精,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需要重复手法、精益求精,才能做出好东西。”王蕴玉说,师父是一个为人和善而不爱多说话的人,“从师父身上,我感受到,做手艺人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师父倾尽所有地教我,不止是手艺上的传承,更多的是精神的传承。”
2020年,王蕴玉被评为“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邗江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是对她学艺多年的肯定,也让她倍感压力。“我还在不断摸索,努力提升技艺水平,希望能够创作出更多作品,参加比赛或者展览,展示通草花的技艺传承。另一方面,我也在不断尝试创新,我认为非遗的传承不能仅仅靠手艺人,首先要让它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中,才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通过和更多年轻人交流,我希望能够创造出更多的通草花作品、门类,创作出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作品,让非遗不再触不可及,而是走进寻常百姓家。”
对话
成为更好的自己
记者:学习非遗对于年轻人而言可能比较枯燥,你想过放弃吗?
王蕴玉:我好像从来就没想过“放弃”这个词,因为我本身就喜欢手工,有时候做花做累了就去做点诸如编织、串珠等其他门类的手工,对于我而言就是休息了。
记者:学艺15年,已经算是“老师傅”了,想过自己带徒弟吗?
王蕴玉:有人问过我,但是我还没有想过自己带徒弟。因为我希望先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一个像师父一样的人,做一个传统质朴忘我纯真的手艺人,然后再把我的所学、所感、所悟教给其他人。
统筹 朱广盛 实习生 邬叶婷
记者 林倩雯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青年食品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20 联系邮箱:39 60 291 42@qq.com